如果你是《海贼王》《火影忍者》等日本动漫的狂热粉丝,如果你是《口袋妖怪》《超级马里奥》等日本游戏的死忠玩家,如果你还是日本影视剧达人,那么,你对日语一定不会陌生,甚至可以脱口而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口语。 但是,千万别觉得这样就是有天赋,可以轻轻松松学日语了!关于日语专业,有个说法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学日语四年,与玩电脑游戏一样,开挂、打怪、升级,要顺利通关并不容易!
由于处在闭塞的海岛上,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是没有可以书写的文字的。直到公元5世纪,汉字传入,日语就直接用汉字来书写。到了9世纪,日本人才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现在使用的假名。假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用来表音,比如“あ(音同‘阿’)”,就是脱胎于草书的“安”。 虽然有了自己创造的假名,但汉字并未在日语中消失,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日语中看到大量汉字,谁让日本人早已用惯了汉字呢!另一方面,这和日语的词汇构成也有很大的关系。
日语的词汇分四种:汉语、和语、外来语和混种语。汉语就是吸收并改造了的中文词汇。和语是汉字传入日本前的古老词汇。除了汉语,日语还吸收了大量的欧美词汇,比如“スタート”,直接根据发音将start用假名拼出来,这就是外来语。而混种语则是和语、汉语、外来语中两种以上混合组成的词汇,还包括日本人生造的看似外来语的词汇,比如“コスプレ”,就是将costume和play组合在一起形成cosplay,再根据发音用假名拼出来的一个词。
如果复合词的后方词素中已经包含了浊音,连浊会被阻止。这被称为Lyman(ライマン)法则。本居宣长也指出了这种现象。はる+かぜ→はるかぜ おお+とかげ→おおとかげ 但是,也有「なわばしご」等极为稀少的特列。另外,也有说法称在以前,前方词素中包含的浊音也会阻止连浊。在「ながしま(长岛)」和「なかじま(中岛)」等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种痕迹。
在由三个以上词素构成的复合词中,如果某个词素先与右方的词素结合,那么该词素不发生连浊。「おじろわし」(尾白鹫):{〔お+しろ〕+わし}因为是“白尾的,海雕”(尾が白い、鹫),所以要连浊。 「もんしろちょう」(纹白蝶):{もん+〔しろ+ちょう〕}因为是“有花纹的,白蝶”(纹のある、白い蝶),所以不连浊。.语义的限制如果前方词素对后方词素不是起到修饰作用,而是两者语义并列,那么不发生连浊。くさき(草木)、としつき(年月)
在姓氏中,有的包含连浊和不连浊两种读法。普遍认为在日本东部连浊的情况比较多(「山崎」在日本东部读作「やまざき」,在日本西部读作「やまさき」)。比起不连浊的词语,发生连浊的词语有着比较强的口音变单调的倾向。不知道大家学日语时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清音浊化”,比如说:明明听到的是浊音,实际上确实清音,如“谢谢”ありがとう会错听成ありがどう首先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区别于连浊。
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而是习惯靠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如:爸/怕,而对于真正的清浊之分则不太敏感,如:爸/怕(轻声),所以习惯说汉语的中国人对于送气与否很敏感,而日语中不存在靠送气与否的区别,相对的主要是靠声带的震动与否区分清浊(ta与da),即清音假名既可送气也可不送气,日本人说话时哪种方便就发哪种,习惯上是正式及语头时送气强一些,语中送气弱一些(这样省力)。
对中国人而言,当清音ta送气强时,第一反应是清音;当清音ta送气弱时,则敏感的反应为是不送气的浊音da(因为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但在日本人看来这个区别不大,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按送气来区分da和ta,则如下:汉语:---搭---|--他- 日语:-だ--|---た---(中间重复的区段即误认为是浊音da)因此,中国人学习日语会觉得有些地方辅音在句中有的时候清,有的时候浊。
连浊是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 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 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 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
普通话的b,d,g声母其实是标准的不送气清音,与此相对,p,t,k则是标准的送气清音。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爸”与“怕”的区别是靠声母的送气与否来区分的,而这与英语、日语等语言形成了显著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这里要与所谓连浊*现象区分开来)。因为日语中辅音的清浊之分直接影响着语义,在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含糊,那为什么日语初学者总是觉得日语的清音假名在语流中听起来像浊音假名呢?
原因之一在上面提过了: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限于普通话教学的普及性,即便是家乡方言中存在有浊音的同学,在没有学习过语音学知识之前,也只是能感觉到“两个音是不一样的”而未必能上升到利用它指导外语学习的程度。我们中国人已经习惯了靠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而对于真正的清浊之分则不太敏感,对于这一点,学习法语或俄语的同学应该*为了解。
日语并不靠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每本日语教材上都明确地写着日语只分清音假名与浊音假名,但从来没有说过清音假名是否要送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清音假名既可送气也可不送气。正如在大部分中国人耳中,浊音不过是一个较为低沉的音一样,在日本人听来,送气与不送气的假名的区别也不过是一个呼气多一点,另一个少一点而已。所以日本人说话时哪种方便就发哪种,习惯上是正式及语头时送气强一些,语中送气弱一些(这样省力)。
但就这点小区别可逃不过咱们中国人的耳朵^_^习惯了“听气辨义”的中国同学一下子就听出来这两种情况下发音是“不同”的,然后顺着普通话的思维冒出问题:这个た发得明明是一会儿ta一会儿da,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音?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太认真了,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吹气问题纠缠不清,他可未必知道中国人就是靠听吹气来过活的,当然要抠着点了^o^
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的。如果只是有关清音吹气与否的话,仍然不构成大问题。但另一点关键的是:日语浊音如だ等是从来也不送气的。对送气敏感的中国人只注意到了它不送气的一面,于是就认为它等同于普通话的“搭”,再加上清音假名た也有不送气的情况,这样二者就易弄混。而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
英语与日语相同,也是靠清浊分辨辅音的。想来student中第一个t到底怎么发是很多人初学时的问题吧~答案是一样的,t一般发送气音,只不过在s之后爆破时不易送气了而已,但仍然还是清辅音。
*关于“连浊”(連濁):连浊是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具体应该在何时产生连浊在语言学中还未有定论,而且同一个词有人会连浊亦有人不连浊,总体上日本东部倾向于连浊多而西部少。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传统“和语”中词头不能有浊音引起的,此时形成复合词时的连浊现象可起到表示结合符号的作用(类似德语复合词的所有格变化,朝鲜语复合词的“间s")。
虽然不能预测何时会发生连浊,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一句大实话,但未必人人都意识到了:人类的语言是有一定容错性的。只要不影响字义,一个音的音值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同时都被认为是标准的。但人类语言对音素的划分各不相同,在A语言中很宽范围内都能被认为是同一个音的,在B语言中就可能被严格划分成好几个标准音,变动范围大大缩小。此时说A语言的人学B语言就比较痛苦,而说B语言的人学A语言则会产生所谓“标准音是哪个”的疑惑。例:普通话中分为sh和x声母的,英语中就只有一个[∫],所以说英语的人学习普通话就不好分清“施”“西”,同时中国人读英单词she时就会产生一些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