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日本社会、时政、经济的,可以看日本放送协会NHK的纪录片;想了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的,可以看日剧和综艺节目。另外,学校里一般都会有日籍外教,空闲时候和外教交流交流,能够通过他们了解日本。
一是“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这是国际范围内*权威的日语等级测试,测试对象是所有母语非日语的学习者,取得的证书是全球通用的。测试从N1到N5分五级,N1是*高等级。日本的大学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时,大都要求提交N1证书作为语言水平依据。日企在招收外籍员工时,通常也要求有这个证书。所以,虽然学校对这张证书没有硬性规定,但大家还是会“前赴后继”地去考。
有人问,“专四”“专八”与N2、N1从难度上怎么比较?我个人的感觉是,两种考试没有可比性,一个是中国人出的卷子,一个是日本人出的卷子,侧重不一样。比如“专八”会有写作、日本文学和文化的考查,N1则全是选择题,主要考查现代日语的应用。虽然“专八”实用性不如N1,但还是应该去考,就像我们老师说的,这是一种荣誉,而且还有些学校将它与学位证书发放挂钩。如果日后想在大学当日语老师,也是需要“专八”证书的。
想学日语的同学一个建议:在日语之外再学一门专业知识。比如,本科阶段辅修下金融、法律,这样考研时就可以换方向。日语的语言能力外加专业知识傍身,找工作可是妥妥的。另外,现在旅游业这么发达,考个导游证去旅行社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想当翻译,要求就比较高了。不要觉得自己的日语不错,就可以轻松胜任翻译工作,翻译的内容可能涉及电子、科技、商务等各个领域,这对知识面是个巨大的考验。除了要有前面提到的各种证书证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翻译经验,*好有留日经历。
翻译的*高境界,非同声传译莫属了。近年来,国内对专业的日语同声传译需求量日益增大,但从业者依旧寥寥,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当然,同声传译的薪酬也是远远高于普通翻译的,有志向、不怕苦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向!对中国人而言,当清音ta送气强时,第一反应是清音;当清音ta送气弱时,则敏感的反应为是不送气的浊音da(因为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但在日本人看来这个区别不大,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按送气来区分da和ta,则如下:汉语:---搭---|--他- 日语:-だ--|---た---(中间重复的区段即误认为是浊音da)因此,中国人学习日语会觉得有些地方辅音在句中有的时候清,有的时候浊。
连浊是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 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 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 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
普通话的b,d,g声母其实是标准的不送气清音,与此相对,p,t,k则是标准的送气清音。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爸”与“怕”的区别是靠声母的送气与否来区分的,而这与英语、日语等语言形成了显著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这里要与所谓连浊*现象区分开来)。因为日语中辅音的清浊之分直接影响着语义,在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含糊,那为什么日语初学者总是觉得日语的清音假名在语流中听起来像浊音假名呢?
原因之一在上面提过了: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限于普通话教学的普及性,即便是家乡方言中存在有浊音的同学,在没有学习过语音学知识之前,也只是能感觉到“两个音是不一样的”而未必能上升到利用它指导外语学习的程度。我们中国人已经习惯了靠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而对于真正的清浊之分则不太敏感,对于这一点,学习法语或俄语的同学应该*为了解。
日语并不靠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每本日语教材上都明确地写着日语只分清音假名与浊音假名,但从来没有说过清音假名是否要送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清音假名既可送气也可不送气。正如在大部分中国人耳中,浊音不过是一个较为低沉的音一样,在日本人听来,送气与不送气的假名的区别也不过是一个呼气多一点,另一个少一点而已。所以日本人说话时哪种方便就发哪种,习惯上是正式及语头时送气强一些,语中送气弱一些(这样省力)。
但就这点小区别可逃不过咱们中国人的耳朵^_^习惯了“听气辨义”的中国同学一下子就听出来这两种情况下发音是“不同”的,然后顺着普通话的思维冒出问题:这个た发得明明是一会儿ta一会儿da,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音?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太认真了,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吹气问题纠缠不清,他可未必知道中国人就是靠听吹气来过活的,当然要抠着点了^o^
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的。如果只是有关清音吹气与否的话,仍然不构成大问题。但另一点关键的是:日语浊音如だ等是从来也不送气的。对送气敏感的中国人只注意到了它不送气的一面,于是就认为它等同于普通话的“搭”,再加上清音假名た也有不送气的情况,这样二者就易弄混。而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
英语与日语相同,也是靠清浊分辨辅音的。想来student中第一个t到底怎么发是很多人初学时的问题吧~答案是一样的,t一般发送气音,只不过在s之后爆破时不易送气了而已,但仍然还是清辅音。
*关于“连浊”(連濁):连浊是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具体应该在何时产生连浊在语言学中还未有定论,而且同一个词有人会连浊亦有人不连浊,总体上日本东部倾向于连浊多而西部少。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传统“和语”中词头不能有浊音引起的,此时形成复合词时的连浊现象可起到表示结合符号的作用(类似德语复合词的所有格变化,朝鲜语复合词的“间s")。
虽然不能预测何时会发生连浊,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一句大实话,但未必人人都意识到了:人类的语言是有一定容错性的。只要不影响字义,一个音的音值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同时都被认为是标准的。但人类语言对音素的划分各不相同,在A语言中很宽范围内都能被认为是同一个音的,在B语言中就可能被严格划分成好几个标准音,变动范围大大缩小。此时说A语言的人学B语言就比较痛苦,而说B语言的人学A语言则会产生所谓“标准音是哪个”的疑惑。例:普通话中分为sh和x声母的,英语中就只有一个[∫],所以说英语的人学习普通话就不好分清“施”“西”,同时中国人读英单词she时就会产生一些分歧.
日语语音学习;连浊連濁(れんだく):二つの語が結びついて複合語をつくるとき、あとの語の始めの音が濁音に変化すること。たとえば、「つち→かなづち」。连浊:指两个词相结合构成复合词时,后一个词的头一个音节变成浊音。如“つち→かなづち”。
例えば、「園」という字は単体では「その」と読み、決して「ぞの」とは発音されません。しかし「窪園」や「花園」などのように「園」の前に別の語が接続して複合語を形成すると「ぞの」と読むようになります。このように、語の先頭が清音と濁音の対立を持った音(たとえば「園」の「そ」)であるときに、これが他の語に後接すると濁音に変わることを「連濁」と呼びます。
比如,“園”这字单独读作“その”,绝不会发音成“ぞの”。但是像“窪園”和“花園”等词里的“園”字,因为前面接有其他词语从而形成复合语时,就要读作“ぞの”。像这样,针对词语开头的发音是发清音还是浊音这一问题(如“園”的“そ”),如果前面接因有其他词语而变浊音,这种现象就叫做“连浊”。
連濁は必ず起こるとは限りません。たとえば「玉(たま)」は「100円玉」、「赤玉」などは「だま」と濁って読みますが、「勾玉(まがたま)」や「水玉(みずたま)」は濁らずに「たま」と発音されます。実はこれらには規則性があることがわかっています。それは例えば、前に来る語に濁音が含まれていたり、清音の後ろに濁音が存在すると連濁が起こらないといったものです。たとえば「水玉」は「玉」の前に濁音「ず」があり、これが連濁を阻んでいます。
连浊不一定都会发生。好比“玉”在“100円玉”、 “ 赤玉”等词中虽然读作“だま”,但是在“勾玉”和“水玉”中不发生浊音化,发音为“たま”。实际上,这里面具有规律性。比如,前面的词中包含了浊音,或者清音的后面存在浊音的情况下不产生连浊现象。例如“水玉”的“玉”前有浊音“ず”,因此就不产生连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