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日本社会、时政、经济的,可以看日本放送协会NHK的纪录片;想了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的,可以看日剧和综艺节目。另外,学校里一般都会有日籍外教,空闲时候和外教交流交流,能够通过他们了解日本。
一是“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这是国际范围内*权威的日语等级测试,测试对象是所有母语非日语的学习者,取得的证书是全球通用的。测试从N1到N5分五级,N1是*高等级。日本的大学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时,大都要求提交N1证书作为语言水平依据。日企在招收外籍员工时,通常也要求有这个证书。所以,虽然学校对这张证书没有硬性规定,但大家还是会“前赴后继”地去考。
有人问,“专四”“专八”与N2、N1从难度上怎么比较?我个人的感觉是,两种考试没有可比性,一个是中国人出的卷子,一个是日本人出的卷子,侧重不一样。比如“专八”会有写作、日本文学和文化的考查,N1则全是选择题,主要考查现代日语的应用。虽然“专八”实用性不如N1,但还是应该去考,就像我们老师说的,这是一种荣誉,而且还有些学校将它与学位证书发放挂钩。如果日后想在大学当日语老师,也是需要“专八”证书的。
于日语中的发音,所以并不能一口咬定是外语导致日语发音增加。また、上述したような50音にない表記・発音というものは、現段階ではあくまで外来語においてのみ観察されるものであり、それ以外には見られません。したがって、そのような表記・発音は一定の範囲(現段階では外来語)に限って観察・許容されるものであって、日本語全体に大きく影響するということは、しばらくの間はないと思われます。
另外,上文提到的在50音里没有的发音假名,现阶段也只存在于外来语中,并没有渗透到其它单词里。所以,这样的写法和发音仅存在于一定范围中(现阶段是外来语),并没有对整个日语体系造成大的影响,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连浊(れんだく)”是指在日语复合词中,后方词素的*初的清音变成浊音的现象。来源于名词的助词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如「ぐらい」「だけ」「ばかり」。在复合词中,如果后方词素以清音/k/, /s/, /t/, /h/中的其中一个开头,将分别按以下规律产生变化。其中前面三个是单纯的有声化,而至于第四个,由于在日语历史中有过p->h的变化(唇音退化),可以说是不符合规律的。k->g s->z t->d h->b
根据传统,连浊属于“被夹在元音中的音会有声化”这种同化现象中的一种,由于和语的语头原本不能是浊音,因此人们认为连浊通过清音浊化起到了表明该词是复合词的作用。另外,/g/音在日本东部的很多地区会变成鼻浊音,在东北方言中/d/音之前等处也会伴有鼻音。根据《日本大文典》等资料,带有前鼻音的发音在古时应用得更加广泛。
因为这一点,有人认为连浊是置于词语之间的「の」的残留形式,有人认为连浊是插入了鼻音(辅音插入),另有一说认为这与菲律宾等南岛语族中通过在单词间加入鼻音来表示复合的用法有关联,但不知道哪种说法是准确的。
连浊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是会因各种各样的条件被阻止。但是每个条件中又都有例外,而且就算没有阻止条件,也有很多词语会偶发性的不发生连浊。因此,至少在现代语里,连浊是否发生是完全无法预测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阻止连浊的条件。
连浊在原则上只限于和语(固有的日语词),汉语(音读的汉语词)和外来语不发生连浊。但是,在汉语中也有一部分已经被一般化和日常化的词语会发生连浊。かぶしき+かいしゃ→かぶしきがいしゃ(株式会社) ふうふ+けんか→ふうふげんか(夫妇喧哗)从西方引进的外来语几乎都不发生连浊。其中的例外有比较早期的时候从葡萄牙语中传入并固定下来的「あまがっぱ」「いろはがるた」等发生连浊的词语。
如果复合词的后方词素中已经包含了浊音,连浊会被阻止。这被称为Lyman(ライマン)法则。本居宣长也指出了这种现象。はる+かぜ→はるかぜ おお+とかげ→おおとかげ 但是,也有「なわばしご」等极为稀少的特列。另外,也有说法称在以前,前方词素中包含的浊音也会阻止连浊。在「ながしま(长岛)」和「なかじま(中岛)」等例子中可以看出这种痕迹。
在由三个以上词素构成的复合词中,如果某个词素先与右方的词素结合,那么该词素不发生连浊。「おじろわし」(尾白鹫):{〔お+しろ〕+わし}因为是“白尾的,海雕”(尾が白い、鹫),所以要连浊。 「もんしろちょう」(纹白蝶):{もん+〔しろ+ちょう〕}因为是“有花纹的,白蝶”(纹のある、白い蝶),所以不连浊。.语义的限制如果前方词素对后方词素不是起到修饰作用,而是两者语义并列,那么不发生连浊。くさき(草木)、としつき(年月)
在姓氏中,有的包含连浊和不连浊两种读法。普遍认为在日本东部连浊的情况比较多(「山崎」在日本东部读作「やまざき」,在日本西部读作「やまさき」)。比起不连浊的词语,发生连浊的词语有着比较强的口音变单调的倾向。不知道大家学日语时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清音浊化”,比如说:明明听到的是浊音,实际上确实清音,如“谢谢”ありがとう会错听成ありがどう首先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区别于连浊。
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而是习惯靠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如:爸/怕,而对于真正的清浊之分则不太敏感,如:爸/怕(轻声),所以习惯说汉语的中国人对于送气与否很敏感,而日语中不存在靠送气与否的区别,相对的主要是靠声带的震动与否区分清浊(ta与da),即清音假名既可送气也可不送气,日本人说话时哪种方便就发哪种,习惯上是正式及语头时送气强一些,语中送气弱一些(这样省力)。
对中国人而言,当清音ta送气强时,第一反应是清音;当清音ta送气弱时,则敏感的反应为是不送气的浊音da(因为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但在日本人看来这个区别不大,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按送气来区分da和ta,则如下:汉语:---搭---|--他- 日语:-だ--|---た---(中间重复的区段即误认为是浊音da)因此,中国人学习日语会觉得有些地方辅音在句中有的时候清,有的时候浊。
连浊是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 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 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 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